占婚房!他在深山造的“精神粮仓”如今怎么样了?
2025-04-23 15:57:21          来源:平江县融媒体中心 | 编辑:邹泓涛 | 作者:曾昭志          浏览量:6294

在湘北层峦叠嶂处,汨罗江支流蜿蜒穿过的平江县童市镇烟舟村,一座农家小楼静立山间。门楣上“天贵图书室”的牌匾透着温润,这里珍藏着一个青年与乡村的12年约定。

破茧

2013年5月,邓天贵结婚刚满一年。两层的新楼房当作婚房用,当他把从村部“讨”来的旧桌椅、村前小卖部捐赠的旧货架拖回家时,新婚妻子倚门望着这个执意要把婚房改成书屋的丈夫,眼里盛满不解。

“山里的夜太黑了,总得有人点盏灯。”这个自幼在昏暗的灯光下读书的农家子弟忘不了:村里孩子为买本故事书要翻过几座山,留守老人对着几个电视频道调来又调去,农技书上的虫害图谱总比田里的病虫晚来多天。

首批500册藏书进驻那天,山风卷着爆竹碎屑在空荡荡的书架间打转。开张首月,仅有的访客是屋檐下筑巢的燕子。转机出现在某个春夜,三个浑身泥点的孩子扒着门缝张望,邓天贵蹲下身递过《十万个为什么》的刹那,星光落在了孩子骤然发亮的眼眸里。

生长

12载春秋流转,这座最初被戏谑“书能当饭吃?”的图书室,逐渐成为湘北山乡的文化地标。暮春的一天,我们踏访时正值雨后,图书室墙外的野花开得正艳。室内,一位老人戴着老花镜正在抄写《楚辞》,隔壁阅览室传来孩子们排练《少年中国说》的朗朗童声。

变化始于社会各界伸来的温暖之手,湖南建投集团等多家单位送来书籍、电脑、卡座、桌椅等物资,作家张步真亲自到图书室捐献珍贵文集,大学生志愿者带来图书体验课。更动人的是村民们的反哺,有位大妈送来孙子大学录取通知书复印件,说要“存在书屋里当纪念”,有位果农定期更新摘抄的果树防冻知识,村里的孩子们用压岁钱合买了《现代汉语词典》。

如今,近2万册藏书在山间吐纳芬芳,农业科技区常有眉头紧锁的庄稼汉,儿童阅览室趴着画连环画的“小花猫”,古籍专区留着老教师未喝完的茶。墙上那张泛黄的借阅登记表,默默记载着时光的重量:30多名孩子走出大山,考上了大学。

化蝶

文化觉醒如同春溪解冻,层层漾开涟漪。村里的文化广场,每晚准时响起欢腾的音乐,农家屋场上,村民们正为新创作的采茶歌押韵争执,村部会议室,村志编撰小组在泛黄族谱里寻找抗战往事。

最让邓天贵惊喜的,是那些被书香点亮的生命轨迹。曾在这里完成暑假作业走出大山的一名大学生,如今作为技术员返乡指导油茶种植;整天泡在图书室的一名留守儿童,拿下了作文竞赛一等奖;连当年最反对建书屋的那位长辈,也成了红色故事宣讲员。

荣誉接踵而至,全省示范农家书屋、全国示范农家书屋……新华网、人民网、湖南日报、岳阳日报等多家主流媒体都对图书室进行了报道,但邓天贵最珍视的,是村民口中“我们的书屋”。

守望

暮色渐浓,图书室的灯光次第亮起。孩子们在故事里悦读;浓浓的平江烟茶香飘来,几位老人在讨论新出版的《烟舟村志》;老香樟树下,晚风翻动着露天书页,沙沙声应和着远山的松涛。

“书籍不是装饰品,是种子。”如今在外工作的80后党员邓天贵,每次回家都要爱不释手抚摸着当年结婚时的旧书架,那些被无数双手摩挲出包浆的木质纹理,记录着12载春华秋实。在蜿蜒出山的公路上慢慢行走,他知道这条书香之路,正通向更辽阔的远方。

星光虽微,可成星河。这座大山深处的图书室,照亮了2000余名村民的精神世界。它用岁岁光阴写下生动注脚:乡村振兴不仅是物质丰裕,更是让每个灵魂都有枝可依。当文化成为乡土的血脉,灯光便永远不会熄灭。

责编:邹泓涛

来源:平江县融媒体中心

  下载APP